正月十五晚上“點燈”是海陽老一輩的傳統(tǒng),這個“燈”就是豆面燈,跳動的金黃色火焰寄托著莊稼人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美好愿望。
2月15日一早,煙臺海陽辛安鎮(zhèn)大店村村民,89歲的趙翠梅就和好了一小盆豆面,搬面板上炕,黑豆、梳子、剪刀、硬幣等工具一一擺放整齊,盤腿做好,專心揉起豆面團,趙翠梅對面坐的是外甥遲建清和重外甥謝子惠。“我打小就跟姥姥學(xué)會做豆面燈了,每年正月十五都會點燈,這是我們家元宵節(jié)的‘儀式感’,希望姥姥的手藝能一代代傳承下去。今年恰逢北京冬奧會,今天準(zhǔn)備做個冰墩墩造型的豆面燈……”遲建清說。
只見三人先把揉好的豆面團捏出雛形,然后局部精細(xì)加工,像猴子的蓑衣、小雞的翅膀、魚的尾巴,整個捏制過程一氣呵成,作品形態(tài)各異,雅拙中透精巧,憨樸中顯靈秀,最后用沾滿豆油的棉花棒做燈芯,插在燈碗上,一盞可愛的豆面燈就做好了?!霸钆_后放‘蟾蜍燈’,蟾蜍是‘財神’的化身;水缸上放‘魚燈’,寓意連年有余;糧囤里放‘看場佬燈’,祝愿糧食用之不盡;窗臺上放‘神蟲燈’,希望百毒不侵、身體康健……”趙翠梅介紹起豆面燈來頭頭是道。
正月十五做豆面燈的習(xí)俗在海萊地區(qū)由來已久,從元宵節(jié)鬧花燈的習(xí)俗演變而來,成為一種祭祀、祈福的民俗形式,以它特有的純樸自然,在鄉(xiāng)土社會盛行。清康熙年間《萊陽縣志》記載,“做面盞十二照月序蒸之,以卜水旱。”舊俗,以面摺數(shù)量代表月份,一個摺代表一月,二個摺代表二月……十二個摺代表十二月。點燃燈碗,視燈滅后碗內(nèi)余油多少以卜來年旱澇情況,是古人對自然現(xiàn)象的樸素認(rèn)知。
在海陽,除了十二月燈,常見的還有十二屬相燈,家里人有什么屬相,都要用面捏出來。到了元宵節(jié)晚上,一家人點亮屬相燈,相互照照臉龐,照照屋里屋外,求得平安健康?!包c過的‘燈’才好吃,過了十五,姥姥會把燈碗切成條,在室外晾干,和蘿卜粉條一起燉來吃,那大概是小時候最期盼的美味了?!边t建清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