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老祖宗在數(shù)千年的生活中,將自己所見的自然現(xiàn)象加以總結(jié),將自己所實踐過的智慧進行加工,將自己感悟出的人生哲理匯聚梳理,最后再用簡單易懂的話語描述出來。
民間流傳的俗語,往往都是老祖宗人文歷史的見證,都是民間風土人情的見證,更是我們老祖宗獨特的心理表現(xiàn),以及傳統(tǒng)文化熏陶下的特殊的認知模式。
民間就有這樣的一句俗語,“男不做三,女不做四,老人過九不過十”,那么這句話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男不做三,女不做四
首先我們來看“男不做三,女不做四”這句話,這其實說的是,男人一般不會做三十歲的生日,而女子一般不會做四十歲的生日。那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其實這當中有兩點原因。其一,無論是三十歲,還是四十歲,其實年紀都還不算太大。所以,不適宜做壽。
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三”與“散”是諧音,而“四”與“死”,也是諧音,所以老祖宗會比較忌諱提這兩個年紀,更不要說是做三十歲、四十歲的生日了。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
除此之外,民間還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為什么會是七十三和八十四,這兩個年紀呢?
據(jù)說這兩個年紀與兩位儒家的圣人相關。據(jù)說孔子享年73歲,而孟子享年84歲,所以民間的老人們認為,連圣人都過不了“七十三,八十四”這道坎,何況是普通人呢?
所以,民間的老人們一般不會過七十三、八十四,這兩個年齡的壽辰。
除此之外,這兩個年紀還有另一種說法。人們以十二為一個本命周期,就是我們常說的本命年。七十二歲,是一個本命年,而七十三歲,則是人們第七個十二年的開始,八十四歲則是第七個十二年的結(jié)束。
而七在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特殊的意義,人們通常認為“7”是生命的周期變化,有著周而復始的原始意味,所以作為第七個十二年的第一年73歲,以及最后一年84歲,都是十分需要注意的年紀。
過九不過十
民間有“慶九不慶十”,“做九不做十”的說法,意思就是說,在給老人做壽的時候,一定要提前一年過,比如說八十歲,要在七十九的時候做;九十歲,要在八十九的時候做。
這是因為古人認為“滿則溢”,而“十全為滿,滿則招損”,“滿”寓意著“終結(jié)”,所以人們不會“過十”。而“九”則不同,“九”寓意著長長久久、天長地久,同時九又是數(shù)之極,大而不滿,所以人們通常會過“九”的壽。
同時,很多地方的人們還有“逢九年”的說法,每逢帶“九”的年紀,比如說七十九、八十九等等,這些都是“明九”。人們認為“逢九年”和“本命年”一樣,都是人生每過一個階段的循環(huán)和“檻兒”,所以后代子孫們,都會前來賀壽,希望以此來解除不祥。
生活中,人們認為的這些年齡的禁忌,其實都只是老祖宗的一種美好愿望,雖然這些講究,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大的影響,但這并不能代表他們就是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