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到山西按計劃去中國的四大古名樓之一的鸛雀樓看看。鸛雀樓,又名鸛鵲樓,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早期因其氣勢宏偉,視野開闊,登樓則有騰空欲飛,一覽天下小之感,因此被稱為“云棲樓”,后因鸛雀經(jīng)常成群棲息于高樓之上,而被稱為“鸛雀樓”。由于鸛雀樓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周圍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以王之渙《登鸛雀樓》最富盛名?!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全詩四句共二十個字,用詞簡潔,卻寫出了山河廣闊,氣勢磅礴的景象,深遠的含意,包含著樸素的哲理,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也使鸛雀樓盛名于天下。
始建于北周時期的鸛雀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名樓(湖北武漢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山西蒲州鸛雀樓,湖南岳陽岳陽樓)之一,也是我國北方唯一的一座古名樓(其他三座均在江南,它們也被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鸛雀樓始建于北周時期(公元557——571年),時處南北朝時期,戰(zhàn)火紛飛,戰(zhàn)亂不斷,鎮(zhèn)守蒲州的宇文護將軍因軍事需要在黃河東岸建造了一座戍樓,用作軍事瞭望之用。
在當時經(jīng)濟、技術和人力十分缺乏的情況下,宇文護動用大量資源用了十余年時間建成了這座宏偉的建筑,目的只為在戰(zhàn)爭中獲得敵人的一手信息,為自己守護的一方帶來安穩(wěn)的環(huán)境。鸛雀樓建成后,不僅在軍事上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以其壯觀的樓體成為黃河東岸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歷經(jīng)唐宋,在太平盛世受到了文人墨客的極大的推崇,留下了眾多不朽的詩作和墨跡而盛名于天下。
遺憾的是到了元初(公元1222年),這座建于戰(zhàn)亂又被毀于戰(zhàn)火的鸛雀樓,只留下了地基,后因黃河泛濫,故址淹沒,致使昔日名樓蕩然無存,沒有留下一絲痕跡。人們?yōu)榱藨涯铥X雀樓的雄姿,將蒲州西城樓當作“鸛雀樓”,登臨作賦者仍絡繹不絕。清初有詩人寫道:“河山偏只愛人游,長挽羲輪泛夕流。千里窮目詩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樓”。但西城樓實在是“盛名難卻,其實難符”。數(shù)百年來,鸛雀樓給無數(shù)游人空留下無限的遺憾。
為滿足人們的愿望,現(xiàn)今的鸛雀樓是1997年12月重建,2002年10月1日,正式對開放,一座全新的鸛雀樓終于在其被焚毀近800年后重新屹立于黃河岸邊。雖然這座新鸛雀樓的位置和外觀與古樓并不一致,但切實代表了當年勝景的復生,將散落了千年的記憶通過她又重新連接了起來,散發(fā)出了耀眼的光華。
鸛雀樓建于北周而盛于大唐,因此復建的鸛雀樓,再現(xiàn)了唐代建筑風貌。整樓的油漆彩畫,也體現(xiàn)了唐代的彩畫藝術,鸛雀樓是目前國內(nèi)唯一采用唐代彩畫藝術恢復的唐代建筑,使該樓變得古典風雅,充分達到了“修舊如舊”的藝術效果。
新建鸛雀樓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觀四檐三層,總高為73.9米,是四大古名樓中最高的一座,也是中國仿造樓中較為精致的一座。鸛雀樓內(nèi)部的陳設以河東文化和黃河文化為主題,跨越中華文明五千年,展現(xiàn)黃河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fā)祥地,華夏民族的先祖在這里寫下了輝煌歷史,同時也再現(xiàn)了盛唐時期蒲州城的繁榮景象,生動有致,精美逼真。
新建鸛雀樓中以浮雕、壁畫、雕塑等形式表現(xiàn)在中華歷史中具有代表的舜帝、禹帝、關羽、柳宗元、司馬光等人物的故事和傳說,以及反映河東人民勤勞智慧和豐富的民間工藝的制鹽、冶鐵、養(yǎng)蠶、剪紙、年畫、社火等,充分再現(xiàn)了歷史悠久的華夏文明。
鸛雀樓作為中國四大文化名樓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歷經(jīng)一千四百多年,鸛雀樓見證了輝煌,也經(jīng)歷了滄桑,她是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一個地標符號,是一顆璀璨耀眼的黃河明珠,也是不可多得的傳統(tǒng)文化寶庫。她啟迪人們要看到更壯麗的美景,就要登上更高的樓層;要實現(xiàn)人生的高度,就要勇攀思想的巔峰,這就是鸛雀樓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