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狼人伊人中文字幕,自偷自拍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中文字幕日本特黄aa毛片,一本大道无码人妻精品专区,有你真好电影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

首頁  >  文化歷史  >  文化觀察
笛里誰知壯士心 推薦六首千古著名的聽笛詩

2020-10-03 來源:騰訊網(wǎng)文化


笛子,是中國 一種傳統(tǒng)樂器。曲笛優(yōu)雅,邦笛高亢。因為簡單易帶,音色明麗等特點,長期以來笛子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東晉時的名將桓伊善于吹笛,素有“笛圣”之稱,笛譜改編成琴曲《梅花三弄》,后來成為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唐朝時期誕生了許多吹笛高手,最有名的是李謨。他是唐朝開元時期出名的神笛手,被稱為“吹笛為第一部”。其它著名的吹笛手還有孫楚秀,尤承恩、云朝霞等。

唐代有眾多詩人寫過聞笛詩,其中有李白、杜甫、高適等頂尖詩人,也不乏李益、戎昱這樣的二線好手。趙嘏一句“長笛一聲人倚樓”,還留下了“趙倚樓”的美稱。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關(guān)于此詩的解釋,宋人胡仔說得很具體入微了:

《苕溪漁隱詞話》:“《樂府雜錄》云:‘笛者,羌樂也。古曲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云:‘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匝浴墩哿芬??!?/p>

一方面內(nèi)容多寫離情別緒,一方面又暗含一種習俗:人們臨別時折柳相贈。柳,暗指“留”。詩人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泛起濃厚的思鄉(xiāng)之情。

茶座君好奇的是,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歲就離家東游,后長期居住湖北、山東,又到處云游,到底他思念的家鄉(xiāng)是哪里呢?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此詩被認為詩仙的晚年作品。西漢的賈誼因指責時政受到權(quán)臣的讒毀,貶官長沙。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牽連,流放夜郎。所以詩人引賈誼為同調(diào)?!耙粸檫w客去長沙”,就是用賈誼的不幸來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無辜受害的憤懣,也含有他的自我辯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擊,并沒有使詩人忘懷國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長安”,這里有對往事的回憶,有對國運的關(guān)切和對朝廷的眷戀。然而,長安萬里迢迢,對遷謫之人來說十分遙遠,充滿了隔膜。望而不見,詩人不免感到惆悵。聽到黃鶴樓上吹奏《梅花落》的笛聲,他感到格外凄涼,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滿了梅花。

詩仙這兩首著名的聞笛詩,少不得有人拿來比較:

前思家,后聞笛,前后兩截,不相照顧,而因聞笛益動鄉(xiāng)思,意自聯(lián)絡(luò)于言外。意與《洛城下》同,此首點題在后,法較老。(清·黃生《唐詩摘鈔》)

這首黃鶴樓聞笛詩太有名了,如果你有機會去黃鶴樓欣賞對聯(lián)的話,很多對聯(lián)都是從此詩取意做文章。如晚清重臣彭玉麟題黃鶴樓:

我從千里而來,看江上梅花,直開到紅羊劫后;

誰云一去不返?聽樓中玉笛,又喚回黃鶴飛高。

偉大的詩圣杜甫也有聽笛詩。

吹笛/杜甫

吹笛秋山風月清,誰家巧作斷腸聲。

風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guān)山幾處明。

胡騎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

由聽到吹笛聲而引發(fā)感懷。秋山靜寂,皓月懸空,清風蕭瑟,橫笛數(shù)聲,牽動萬千愁思。到底愁什么?詩圣在頸聯(lián)中做了交代:“胡騎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边@就是那個無日不想著朝廷的老杜。

從笛子本身的音色講,高亢的笛音其實不太適合近聽。因穿透力強,遠遠聽來,似乎更有感覺。

塞上聽吹笛/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guān)山。

高適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他的邊塞詩,壯大雄奇,充滿陽剛之美。這首聞笛詩有邊塞的剛健,卻又帶幾分江南的風味,爽朗而不失清新。

中唐詩人李益寫了很多著名的聞笛詩。李益是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故自稱“關(guān)西將家子”。久客邊塞十余年,數(shù)歷戎旅,其七絕多關(guān)塞之勝,征戍之情,思歸之望,以及建功立業(yè)的英雄氣概。他的邊塞詩在中唐時期獨樹一幟,尤其是七絕寫得很好,常帶有盛唐詩人的特色,在壯烈、慷慨之中帶一點傷感和悲涼。

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全詩從大處著眼,大概括,大描寫,重在寫情思氛圍。

春夜聞笛/李益

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

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

與前首詩不一樣的地方是,此詩詩旨主要不是寫士卒的鄉(xiāng)愁,而是發(fā)遷客的歸怨。遷客騷人之怨,是古代文人士大夫?qū)懺娮髻x時一個永恒的主題。西方有說法云:憤怒出詩人。中國也有類似說法:不平則鳴(韓愈)。然而我們的特點則是:怨而不怒。也就是說,發(fā)發(fā)牢騷是可以的,但不要指著憤怒太過,有道是,過猶不及,“太過”就不好了——這不是人臣應(yīng)有的本分,一切要在“溫柔敦厚”的詩教指歸中適當表現(xiàn)。李益的兩首聞笛詩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

兩首詩的寫法也不一樣。前詩先寫環(huán)境,直到最后才由笛聲引發(fā)征夫的思鄉(xiāng)之情;后一首則恰恰相反,先講笛聲給遷客帶來了情思,最后兩句用洞庭春雁做結(jié),營造出“物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意蘊。

李益的很多詩都具有感傷的味道,類似的還有:

從軍北征

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向月明看。

又如:

夜上西城聽梁州曲二首

行人夜上西城宿,聽唱梁州雙管逐。

此時秋月滿關(guān)山,何處關(guān)山無此曲。

鴻雁新從北地來,聞聲一半?yún)s飛回。

金河戍客腸應(yīng)斷,更在秋風百尺臺。

畢竟,李益所處的時代已是中唐,國力大不如前,那種昂揚的精神在士人心中不復存在。

分享到:
責任編輯: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