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氣”,不是任性胡鬧,而是真誠與坦率,簡單與富足。
像孩子一樣看待問題,不是幼稚,而是一種可貴的品質,一顆寶貴的童心。
童心,是一種真誠
蘇軾一生在新舊兩黨之間掙扎,新黨認為他是舊黨,舊黨認為他是新黨。
保持一顆童心,以誠待人,才能以心換心,收獲真正的友誼。
保持一顆童心,坦率真實,才能不必算計偽裝,活得坦坦蕩蕩。
沒有真誠,生命就是一座在謊言與虛偽交織成的空中樓閣,再小心謹慎也逃不過轟然倒塌的命運。

童心,是一種豁達
周國平說:凡童心不滅的人,必定對人生有著相當的徹悟,有一份通透與豁達。
僅有的羊肉,都被達官貴人買去了,蘇軾想解饞,于是就去買別人不要的羊脊骨。
他把羊骨放在火上烤,然后撒燒酒、調料,吃得津津有味。
他在信中對弟弟夸耀,這樣做出來的羊骨頭,里面的骨髓比海鮮還好吃,就是旁邊的狗不太開心。
我們都想變成“沒心沒肺”的孩子,卻最終變成了患得患失的大人。
保持一顆童心,保持純真自然的天性,拋卻計較得失,才能活得灑脫。
童心,是一種能力
童年的時候,好奇心催動著我們去發(fā)現生活,所以每一天都是新的,
而成年之后,因為學業(yè)、工作、家庭,三點一線,每個人都在自我重復。
一個人容顏雖然老去,但是他的見識、閱歷都在大幅增長,他生活的每一天都在改變。
蘇軾半生流離,但是他讀書、繪畫、書法、學醫(yī)、廚藝、耕地、政務、水利,一個也沒拉下。
旺盛的好奇心與巨大的熱情,讓他沒有被政壇的風雨淹沒,反而活得津津有味。
童心不是一種年齡,而是一種能力,一種對生活保持熱情的能力。
一個對生活保持好奇的成年人,一定有很多的興趣與愛好,充實著他們,支撐著他們。
他們的生活,豐富而充實,不會被打垮,更不會輕易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