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wǎng)商 · 2022-08-23 來源:騰訊文化
作為文壇的常青樹,梁曉聲近幾年大作頻出。繼廣受贊譽的《人世間》之后,他于今年又推出了長篇新作《中文桃李》。這部近40萬字的作品,聚焦于“80后”一代大學生的精神成長和生活歷程,以中文系學生李曉東和徐冉的成長經(jīng)歷為主線,夾雜各種人事,生動立體地呈現(xiàn)出“80后”一代求學、戀愛、就業(yè)、定居和尋找生活真諦的人生鏡像,書寫了一曲“中文桃李”的“青春之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經(jīng)典名言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靈感的源泉和想象的空間,《中文桃李》便是盡得其妙。小說的題名“中文桃李”簡潔明了而又韻味無窮,其中既有對中文的形象素描,又有對學子的生動畫像,既有對生活的深切體悟,又有對時代的細致觀照,中文與學子的映照、生活與時代的顯影,在作品中巧綴妙聯(lián)相得益彰,呈現(xiàn)出異彩紛呈的文學景觀。
文學是人生的底色,文學可以成就人生。這是小說一個突出的主題。作為作家,梁曉聲對文學的浸潤作用深有感受,作為大學中文系教師,他對中文系的學生更是了如指掌,因此在書寫“中文桃李”時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曾幾何時,中文專業(yè)在高校是一個頗受歡迎、魅力十足的專業(yè),才子才女云集,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fā)展,中文專業(yè)逐漸邊緣化,已然風光不再。在選擇中文作為專業(yè)時,“80后”學生真正喜愛文學的寥寥無幾,更多的是出于其他各種權宜之計,李曉東、徐冉和王文琪這一代中文系學生身上,清晰地折射出中文專業(yè)的時代面影和尷尬處境。小說中的文學課教師汪爾淼恰似一股清流,這一形象的設定,重新強調了文學在浸潤人心、培育靈魂方面的正向作用。汪爾淼的文學課不僅講授知識,更多的是因文學而引發(fā)討論和思考,通過探討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電影《出租車司機》、雕塑《人馬》,以及對托爾斯泰、雨果、狄更斯、屠格涅夫、雪萊、拜倫、海涅等名家文本的細讀和剖析,揭示出文學對人生的培基意義,意即“文學從本質上是人類社會‘余留’給普通人的可再生資源”。汪爾淼對生活的全情投入、對文學的獨特理解、對學生的循循善誘,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將文學課流失的學生重新拉回到課堂,讓他們感受文學的魅力,師生共同堅守著文學的家園。通過與汪爾淼教授一起辦刊物、讀作品、寫文章、論思想、談人生,“80后”中文學子們對自我的判斷、對世界的認識、對生活的理解都發(fā)生了改變,文學所蘊含的真善美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生根發(fā)芽,成為他們人生的底色。無論青春還是成長,無論順境還是逆境,文學都是他們應對生活的看家本領,是成就他們人生的重要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長環(huán)境和時代機遇,“深刻理解每一代人”,這是小說又一突出主題?!吨形奶依睢费永m(xù)了《人世間》的“年代寫作”方式。梁曉聲和《人世間》中的“50后”是同代人,而和《中文桃李》中的“80后”則分明是兩代人,作為長者的梁曉聲,對“80后”顯然寬容以待,抱以更多的同情之理解,“80后”既是他遠距離審視的對象,又是近距離貼近的對象。小說既描繪“80后”的整體風貌,亦關注其個體差異,梁曉聲沒有對“80后”作簡單的同質化畫像,而是寫出了他們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王文琪來自省會城市,出生于官宦家庭,見多識廣,豪爽仗義;李曉東來自于地方小城,父親是畫家,母親是中學教師,自律自省,善解人意;而徐冉則來自于郊區(qū)的菜農(nóng)家庭,家境貧寒,自尊要強,他們從不同維度、不同層面復合成為“80后”生動鮮活的群像。但無論來自哪里、出身如何、性格怎樣,這些人物身上都閃耀著青春的光芒,映現(xiàn)出美好的品質。他們都有著對理想的追求、對愛情的向往、對尊嚴的守護、對友情的珍視,都有著青春的迷茫與困頓、人生的躊躇與彷徨。這樣一群年輕人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碰撞中、在自我與他人的融合中、在文學與生活的對接中完成了自己的青春序曲。梁曉聲以一種飽含溫情和寬容友善的態(tài)度來寫這一代人,來寫這一群人,寫出了他們的青春氣質,也寫出了他們的成長蛻變,還寫出了他們溫暖而百感交集的代際和解。李曉東與父母之間的分歧,尤其因徐冉而引發(fā)的母子沖突,最終通過雙方共同向好的努力而達成了和解。李曉東在父親病危時毅然放棄北京的工作回到家鄉(xiāng)陪伴父母,李曉東的母親和徐冉的母親這兩個原本有著巨大生活區(qū)隔的人,因為兒女的幸福生活而成為相依相伴、親密無間的姐妹。小說的最后,李曉東和徐冉與他們的女兒之間同樣觀點相左,已為人父母的李曉東和徐冉此時倍加珍惜代際之間的情感,他們以格外平和的態(tài)度包容著女兒。這些融匯在代際之間涓涓細流般的美好溫情為小說增添了寬厚的氣質,也為“理解每一代人”這一創(chuàng)作立場作了最好的詮釋。
《中文桃李》延續(xù)了梁曉聲小說一貫的平民立場,寫出了一群小人物走在大時代里的平凡人生。李曉東和徐冉既是作品的主人公,也是作品的一條引線,牽引出時代生活的千頭萬緒。梁曉聲有寫大時代和人世間的雄心和視野,和《人世間》相比,《中文桃李》人物更為單純,敘事時間跨度也相對較小,即便如此,小說在時間和空間的延展性上,同樣能夠見出作家格局和視野的開闊。從地方小城到省會城市再到首都北京,從2000年直至當下,三個地理空間的轉換和20年時間的變遷,小說以時間為經(jīng)、以空間為緯,兩條線索縱橫交織,鋪展開大時代的全息鏡像。時代的浪潮奔涌向前,社會的發(fā)展勢不可擋,在大時代中,諸多如李曉東和徐冉這樣的“80后”,作為平凡的小人物,在社會生活中努力打拼,追求精彩的人生和生活的真諦。
小說的敘事進程其實可以分為上下兩段,亦可視為“中文桃李”們人生的上下半場。上半場在學校,他們都是青春少年,譜寫出自己的青春序曲和生命幻想曲。而走出校園,這些“中文桃李”們風流云散,各奔前程,譜寫的則是青春協(xié)奏曲和生命詠嘆調?!吧羁梢苑譃楦桀惖?、詩類的、散文類的、報告文學類的、史詩類的”,如何選擇因人而異。李曉東和徐冉畢業(yè)之后選擇留在省會城市,后又為了理想和生計到北京打拼,經(jīng)過生活的磨礪,在職業(yè)理想和人生規(guī)劃之間找到了最佳平衡,他們最終選擇了“報告文學類”的生活,放棄北漂回到家鄉(xiāng),并結為伴侶安居樂業(yè),找到了人生的價值與心靈的歸宿。
《中文桃李》不著意于故事的波瀾壯闊、命運的大起大落、懸念的扣人心弦和高潮的此起彼伏,情節(jié)皆隨自然鋪展的敘述,不疾不徐而又流暢自如地展開,表面平靜的敘述之中貫注著潛流暗涌的詩意,融匯著心同感應的共情,因而整部作品自然和順的敘述層面之下,蘊蓄著一種特別的情感張力?!爸形奶依睢钡摹扒啻褐琛弊⒍ㄍ褶D多致感人至深。